腦卒中已成為我國居民第一位的致死病因,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及高復發率的特點。近年來,各項研究結果提示,腦出血患者發生血腫擴大后病情可惡化,并且加重神經功能損害,影響預后。為全面了解血腫擴大影響因素以及臨床干預手段,神經時訊邀請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何遠宏教授,詳細分析了早期腦出血血腫擴大相關問題。
腦出血血腫早期擴大的四個主要影響因素
何教授提出,血壓、凝血功能、出血量和出血部位是影響早期腦出血血腫擴大的四個危險因素。第一,血壓最重要。當收縮壓過高時,可引發再次出血,血腫擴大的風險更高,更常見于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臨床需予以重視;第二,因長期酗酒等因素導致肝功能損傷的人群,容易發生凝血功能障礙,也是腦出血血腫擴大的高風險人群;第三,早期出血的血腫量越大,血腫擴大的風險就越高;第四,血腫發生的部位和血腫擴大也緊密相關,如大腦外囊區因周圍組織支撐,血腫擴大的風險相對較??;丘腦因靠近側腦室,支撐結構相對薄弱,容易造成血腫再擴大。此外,血腫擴大還與血腫形態以及生物學標志物等緊密相關,需密切關注,盡早干預。
盡早識別、緊急干預對預防早期腦出血血腫擴大很重要
何教授談到,目前,預防腦出血血腫擴大的主要措施是對危險因素進行干預,即密切監測血壓、及時止血、外科手術治療和鎮靜處理。一般收縮壓特別高的,在200~220 mmHg以上的容易血腫擴大,所以要監測血壓,既可以防止血壓過高引起再出血,也能防止高血壓性腦出血的發生,當止血效果不佳時,可考慮使用凝血藥物。腦出血6 h之內,尤其2~3 h,血腫擴大的機率更高,此階段須密切監測,必要時可手術治療,降低再擴大風險。并且根據患者情況,酌情采取鎮靜治療。
何教授還強調,除了對危險因素進行干預,影像學檢查也是診斷腦出血血腫擴大的又一重要手段。腦出血血腫早期,行CT檢查時可發現點樣征、黑洞征、漩渦征、衛星征和島征等征象,提示有多發出血。
早期腦血腫擴大的治療策略
近期,Stroke雜志在線發表了一項關于腦出血血腫擴大的學術研究,提出腦出血發作后1~2 h內出血更快,更易出現血腫擴大的觀點。對此,何教授談到,國內相關臨床研究結果提示,在2~6 h內最易發生血腫擴大,尤其是超急性期2~3 h內,需根據患者自身情況和血壓變化及時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當收縮壓過高時,需立即降至180 mmHg以下,目前業內普遍認為,收縮壓控制在140~180 mmHg時,預防再出血效果會更好。當出血2 h內或超急性期6 h內,可以使用止血劑及保護神經的藥物,如氨甲環酸片、6-氨基己酸等藥物,可用于治療凝血功能障礙性出血;以及維生素K拮抗劑和血小板輸注治療,都能有效預防血栓風險事件的再發生。當出血量過多時,還可采取血腫清除術等手術干預方式。
總之,針對病因治療、必要時手術治療,是早期腦出血的兩種治療策略。
中醫治療,重在活血化瘀、改善腦循環障礙
何教授談到,對早期腦出血血腫擴大的治療,除了管理血壓、止血劑的應用以及手術干預外,中醫藥也有其獨特的優勢。從中醫理論而言,腦梗死、腦出血均表現為局部血瘀;從西醫角度講,血腫壓迫周圍組織,影響血液循環,造成局部缺血、甚至出現循環障礙。中醫藥可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對減輕血管痙攣、促進血腫吸收以及提高臨床療效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典型代表藥物就是腦血疏口服液。
據《腦出血后腦水腫管理專家共識》指出,腦血疏口服液是我國目前唯一批準用于治療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的治療藥物,可直接促進腦內血腫吸收、降低腦組織損傷,同時,還對改善腦出血微循環障礙及腦缺血和腦水腫的治療都發揮著重要作用[1]。再加上其用藥方式靈活(口服或鼻飼),已作為治療腦出血的臨床常用藥物。
參考文獻
[1]濮璟楠,師蔚.腦出血后腦水腫管理專家共識[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7,25(08):1-6.
何遠宏教授
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
原神經內科主任、神經病學教研室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
河南省卒中學會副會長;
河南省醫學會腦卒中分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醫師分會腦心同治專業學會常委;
中國微循環學會河南神經變性病專業分會副主委;
河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神經內科分會副主委;
河南省預防醫學會腦卒中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副主委;
河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腦心同治專業分會副主委;
河南省免疫學會神經免疫分會副主委;
國家衛健委腦防委高級卒中中心建設督導專家;
河南省保健委干部保健專家等。
來源:神經視訊
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GObAtCXufmoymPs496iy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