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康復治療包括最優化的醫學干預以及運動、營養、心理(含睡眠)和生活方式指導,一是能降低再發心血管事件及心肌梗死的風險,減少反復住院和血運重建;二是讓患者恢復到最佳體力與精神狀態,恢復社會功能。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有很多的危險因素,如何規避這些危險因素?中醫藥如何發揮治療作用?為使全科醫生更全面的了解心臟康復的進展及臨床技能,全科學苑邀請上海市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車琳教授就心臟康復的相關話題進行探討。
心臟康復最先運用于心肌梗死的患者,因為心梗后心肌瘢痕組織形成需要6~8周,所以心肌梗死患者要絕對臥床6周,隨后大量的研究發現此種做法讓患者的虛弱感只增不減,同時可出現深靜脈血栓、墜積性肺炎等一系列并發癥。隨后“椅子療法”被提出,體位的改變幫助患者避免完全臥床的危害。之后,相繼不斷有學者提出心肌梗死后2周內開始早期活動,提出12步心肌梗死活動方案。20世紀60年代,WHO引入心臟康復概念?,F代心臟康復強調在最優化醫學干預(包括藥物、介入、手術)基礎上,加入運動、營養、精神心理和生活方式的干預和指導。
心臟康復的適應證人群有哪些?
車琳教授強調,所有有心臟康復需求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都是心臟康復適應證人群。但實施心臟康復前必須經過評估,尤其是重癥和不穩定的心血管病患者,需經最優化的醫學干預,并經精準評估后才能開始心臟康復計劃。一般情況下,心臟康復/二級預防管理針對心血管事件患者,以冠心病為代表,包括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的患者、急性心?;颊?、冠狀動脈搭橋的患者。另外,還包括心力衰竭患者、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患者、心臟移植術后患者、外周動脈疾病患者、手術糾正的先天心臟病患者等。目前,心肌病的患者也逐步進入到心臟康復的視野。
近期發布的《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1概要》顯示,心血管病的發病率與致死率仍高居榜首。農村、城市心血管病分別占死因的46.74%和44.26%。針對較為嚴峻的心血管發病態勢,國家相關機構在努力推行1級預防、2級預防和0級預防,其中減少2級預防患者的復發、減少失能的狀態,對我國心血管疾病的治療至關重要。
除了人口老齡化,心血管代謝危險因素(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高體重)加重心血管疾病的負擔。心血管代謝危險因素的治療階段也就是心血管疾病1級預防階段,需要維持健康飲食、健康體重,需要全民戒煙,促進國民體能的改善,目前我國已經出臺國民體力活動指南以及健康營養指南,從源頭上遏制心血管代謝危險因素的流行,這其中心臟康復的大力推廣和實施將起到重要作用。
中醫藥在心臟康復管理中的作用和價值
近年來,中醫藥已廣泛運用到心臟康復領域。中國康復醫學會心臟介入與康復專業委員會在李憲倫主任委員的帶領下正在撰寫《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中西醫結合心臟康復專家共識》。在心臟康復實施中將藥物滴定、運動訓練、營養指導、心理睡眠、患者教育的主要內容落于實處,將中醫藥心臟康復內容糅合其中,共同干預患者,真正做到心血管病患者的閉環管理。其中藥物滴定:中醫藥通過辨證施治、個體化用藥,幫助患者改善整體體質。運動訓練:除了西醫的心肺運動評估以及運動訓練的危險分層外,中醫傳統療法太極拳、八段錦等也顯示出較好的效果,針對比較虛弱的患者,可推薦消耗體能較低的坐式八段錦,以增強運動訓練的趣味性和依從性。營養指導:中醫食療通過辨證施膳,結合患者體質,有目的用食物或藥物的性能和功效來調整身體陰陽,達到保健強身的目的。心理睡眠:針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神失養、焦慮、抑郁狀態進行調理。
中醫藥實施需根據辨證分型個體化給藥,而心可舒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胸悶、心慌、頭暈、頭痛,同時,對氣滯血瘀、心血瘀阻、心神失養的冠心病患者或合并失眠的患者,可以起到活血理氣、行氣止痛的作用。心可舒片為純植物配方,被稱為中醫藥界的“β受體阻滯劑”,抑制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車琳教授呼吁心內科醫生和全科醫生,可利用業余時間學習中醫藥知識,將為心血管病患者帶來更大獲益。
雙心醫學理念對心臟康復的重要性
雙心醫學是針對心血管病人群中的心理問題,強調心血管疾病的一些影響因素來自心理層面,心血管疾病作為慢性病,精神因素可加重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另外,由于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身體的長期不適會誘發新的心理問題。循證醫學證據證明,臨床中CCU患者、急性心?;颊?,合并焦慮、抑郁比例高達40%以上。因此,關注心血管疾病的同時,也應關注患者是否存在心理問題。對同時存在心理問題的患者,可通過患者教育告知病情輕重,緩解患者焦慮情緒;對于合并抑郁傾向的患者,雙心醫學領域的藥物可改善抑郁狀態。在心臟康復最初的評估過程中,心理、睡眠、精神因素的評估至關重要,有利于及時發現患者問題,進行全方位治療,最終可加強心臟康復的依從性。
車琳 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副教授
上海市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通訊評審專家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訪問學者
日本群馬心臟中心 訪問學者
考取美國心臟康復專業資質認證(CCRP)
心血管健康聯盟心臟康復中心 核查專家
主持及參與國家、市級科研課題10項,《心臟康復體系建立的研究與實踐》獲上海市康復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主要社會兼職:中國康復醫學會心臟介入治療與康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心臟預防與康復中心工作組副組長、中國醫院協會第一屆心臟康復專委會委員,中國營養學會運動營養分會委員,并在10余個運動與康復相關協會任學術兼職
來源:全科學苑
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m3gHNkyRtYnf3b8N_dOn1A